苦难时期展现的精神友谊:郎世宁与乾隆皇帝圆明园的共同缔造者

创建时间: 19 10月 2022

米歇尔·莫普·安德森(D.Min.) 

 

摘要   

  郎世宁来中国时,中国正值礼仪之争这一历史上最艰难的时期之一。不过,他熟悉地了解到乾隆皇帝的内心世界。他在圆明园的设计工作反映了他对皇帝愿望和向往的移情式领悟,并向造物主和艺术家、建筑师浑然一体工作的精神统一看齐。乾隆幼时起,郎世宁就认识他,他深知乾隆的乐与忧以及他作为天子与和平时代大一统领地君主的自我认知。郎世宁与他的耶稣会兄弟们从他们富有想象力的回忆以及欧洲权贵们体验的相似经历中,收集了花园与宫殿的创意设计灵感。卢森堡花园的设计清晰反映了玛丽·德·美第奇(Maria de Medici)对她在佛罗伦萨的家乡的思乡之情,同样,皇帝的意愿要减轻香妃对故乡喀什的思念,体现在圆明园远瀛观的伊斯兰风格的影响中。玛丽的形象也在皇帝的妃子等待其君主的描写中被审察到。精神教训:危机时期,少说,多听,用心感受。

 

苦难时期展现的精神友谊                                 

  时当平居无事,难指友之真伪;临难之倾,则友之情显焉。盖事急之际,友之真者益近密,伪者益疏散矣。

利玛窦,#5《交友论》,1595年     

  18世纪初,罗马和中国的关系处于麻烦之际。1707年,19岁的郎世宁加入耶稣会士成为见习修士,这一举动注定了他将被卷入风暴中心的命运。在热那亚接受了两年培训后,他前往葡萄牙,预备开启其东方之旅。康熙皇帝迫切想得到他,亲自要求一个技能高超的,特别是善作肖像画的画师,以及一个乐师,一个优秀的大夫还有一些为宫廷工作的其他工匠。

  在热那亚学习期间,郎世宁作了一幅画,画中托比亚斯带着天使拉斐尔和一条忠犬朝着东方开始了旅程。定居中国后,郎世宁就成了乾隆皇帝的精神之友,他知道皇帝热衷打猎,喜爱佳人作伴,乐于开疆扩土,凡视线所及皆可画。他懂得如何深入倾听皇帝的渴望和心理活动。并且,他知道保持完美距离,从而以合理的视角观察皇帝的妃嫔。

  礼仪之争趋于尖锐化时,郎世宁紧随罗马教廷来华特使铎罗的步伐抵达了中国,铎罗意图在中国永远终结祭祖的习俗。因此被流放、入狱,外国传教士也被禁止进入中国。这是不易的航行环境。

  然而,1747年,乾隆皇帝委托郎世宁在北京郊区为他创建个人休憩地的瑰宝,圆明园,一个在动荡的年代中接待各国政要的地方。就在一百多年之后,这座宏伟巨作在1861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夷为平地。当初圆明园变成了天廷,天子和他的妃嫔们在那里享受着转瞬即逝的天堂美景。

  虽然圆明园被称作宫殿,但它绝非仅仅是单一的宫殿或花园,而是花园中的花园,万园之园。正是在这里,皇帝和他的妃嫔会产生他自己的创造。他终究是天子,正如他的父亲和祖父一样,而创造是他的领域。

  九座因其欧洲风格而命名的“西洋楼宫殿”,产生于郎世宁和他耶稣会兄弟们对其在欧洲年代的集体记忆。这些人不仅接受神学的培养,还学习了绘画、数学和水力学,他们回忆了意大利、法国最宏伟宫殿的细节,以及圣依纳爵·罗耀拉精神中文化传承的细节。在郎世宁的主持下,巴洛克风格的动植物与竹子以及石灰岩交相辉映,使欧式的奢华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中华帝国的朝廷。郎世宁以这九座西洋楼宫殿的设计在中国中心展现了神的荣耀。借着帝王的眼睛郎世宁可以饱览世界,皇帝的创造和神的创造就像他设计的喷泉与河流般流动不息。

  这也是他作为耶稣会士的使命,这一切都是为了神更高的荣耀,但是为了哪一位神,哪一位主呢?皇帝当然打了招呼。但郎世宁,且不说其他耶稣会士,应该向皇帝提出这样一个棘手的问题,即这位主不是皇上?从而冒着失去他们特权地位的危险,而当时在18世纪中叶的中国仍然有一群外国传教士在活动。

  1752年,仅仅在他们修建圆明园的几年前,郎世宁就和他的兄弟们为乾隆皇帝的母亲设计了一座精美绝伦的微型喷泉钟,一个小型戏台。一丝丝玻璃之光映入明镜般的水池,鸭子的喙直指时间,郎世宁亲自画上三处小型景观,在这座钟里,乾隆母亲可以尽情畅想。(穆西洛,2012年,15页)这座微型喷泉钟所带来的想象也让它成为最瞩目的喷泉之一。

  按照描写,海豚和狮子雕塑口涌清泉,水流沿着大理石栏杆倾泻而下,54个喷头环绕着水钟,即漏壶的四周。正是在这里,1861年圆明园遭遇洗劫时被掠走的12座青铜兽首每间隔两小时就有一座兽首喷水,依次轮替。它们从人的形态中衍生出来,这些兽首分别为狗、熊、鸡、猴、蛇、马、鼠、牛、虎、龙、兔、羊之首,象征着生辰——中国的十二生肖——以及昼夜的划分。好像皇帝本人现在统治着这些生物,还有时间本身。

  西洋楼的九座宫殿中,远瀛观的历史最引人入胜。为赶上皇帝庆贺五十大寿,工匠们按时竣工(王,2001年,63页)。不过这座建筑很可能是为乾隆的爱妃,香妃(又称容妃)设计的。围绕着香妃流传着许多离奇的传言和历史记录。据说香妃身上有难以抗拒的香气,她每日会靠山羊奶沐浴来维持这种香气。她是来自喀什的维吾尔族女子,1760年4月,兆惠将军平定边疆后将其带回宫中。(王,63页)

 

  这位穆斯林女人的身世继续萦绕在历史上,直至今日。在郎世宁有导向性的画笔下,香妃和其他宫中女性被描绘成具有圣母般的天国之美,或者是被宽恕的罪人形象。除了妙笔生花之外,气味对宫廷女性以及香妃本人也起了的形象描绘也重要作用。(米华健,1991年;445页)米华健说,皇帝欣赏香妃的天国之美和安静克制。据记载,香妃在湖边洗头时皇帝正好牵马去饮水,二人便相遇了。然而,这个传说却激起了维吾尔族穆斯林的愤怒,因为他们有责任保护香妃的纯洁形象。(米华健,440页)

  来到宫里后,远瀛观就成了她的家以及祈祷的地方。这是一座宏伟的带有伊斯兰特色的三层建筑。新月形的半圆楼梯环绕青铜门,主厅第二层有两块四英尺高、雕刻着阿拉伯语的匾额。现今,这些匾额仅剩拓本。当初每周五晚上,这位最受宠的妃子和其他穆斯林教徒都在此聚会(王,63页)。

  该设计让人联想到位于罗马的圣安德烈·阿尔·奎里内尔教堂,那是自1566年起耶稣会士见习的地方。(埃尔曼,2003年,246页)教堂由贝尔尼尼重建,1678年完工,该教堂被视为罗马最杰出的巴洛克式设计之一。它伫立于花园之中,而花园中现在仅留下著名的四河喷泉(www.Romanchurches.com)。既然四河喷泉代表了罗马河流和贞洁女神狄安娜、力量女神朱诺的结合,那么这个形式就是一个合适的灵感,让皇帝与来自遥远西域的香妃的形象互为映衬。(东京1964年:122版)远瀛观的青铜版上被认为是香妃(东京1964:盘122)的女人证明了这些相似性。同时,大理石护栏和护城河也会让人想起巴黎卢森堡花园中为玛丽·德·美第奇设计的花园倒影池。(蒂瑞丝,1994年)

  作为一个敏感的审美家,郎世宁肯定知道卢森堡花园背后的灵感,它的打造是为了缓解玛丽·德·美第奇对佛罗伦萨皮蒂宫中,她深爱的波波利花园的想念,如同香妃对喀什的家的渴望一样。再富丽堂皇的设计也无法减轻女人们的思念之情。

  “海晏堂东面屹立着令人惊叹的大喷泉——大水法”......

  主池的喷泉由一只鹿和十只青铜猎犬相环绕,喷涌出的水流以及猎狗逐鹿的画面,给人以异域狩猎的印象。这些了不起的喷泉的设计源于“凡尔赛和圣克劳德飞瀑”的蚀刻铜版画,蒋友仁与其他人从巴黎和罗马随身带来这些版画。1744年,蒋友仁来到中国,他是数学、天文学和水力学方面的专家。(圆明园#1)在罗马时,他和其他工匠习惯于进行这样大规模美化工程的工作。(鲁道夫,1977年,4-59页)。圆明园花园和喷泉的流水,展示了水的大融合,它们与罗马以及巴黎的设计规模是相一致的。皇帝为这些伟大的喷泉深感自豪,他下令把喷泉雕刻成铜版画,并分别于1784年和1785年在宫中展示。(王引用自圆明园期刊1991年2:1565,64页)

  维多利亚·西乌在她的《郎世宁和圆明园收藏》一书中写道,海晏堂就是耶稣会建筑师仿照凡尔赛荣誉法庭建造的(伯德莱1971年,68页)。它被描写为一个巨大的水库,玻璃板下有嬉戏的金鱼(西乌,1988年。72-79页),它被称为锡海,四周满是地中海葡萄藤。(王,63页)。大概从1712年起(埃尔曼,225页)耶稣会士在这座高阁楼的现场制作用于天文仪器和时钟的玻璃产品,这个工作坊和逐渐推进的项目也为人所熟知。五彩的玻璃和贝壳点缀着阁楼与花园(亚当,1936年,29-30页;唐,1981年,71-80页)。玻璃板下的水可以灌入四周的喷泉,与太湖石相混合。今天仍然可以见到这些废墟,瞬息之间感觉东西两边的水和石头仍流动自如,直至这个极乐世界疯狂地出了问题。

  此时我想起了耶罗尼米斯·博斯和他的《人间乐园》,郎世宁在进行艺术研究时也许接触过其作品。他给花园带来生机,展现了及时行乐的理念。皇帝深爱着他的花园。富有审美敏感性的他写道:

  几片飘落的花瓣

  唤醒了午间小憩的我。

  我听见渔夫的声音。

  感到一阵舒适。

  我悠闲坐于松树下,

  竹林里鸟儿鸣叫。

  啊!柔和的东风读懂了我的心

  它吹着青草温柔地摆动。

(圆明园期刊 1983:2:55)

  皇帝找到平静之时,郎世宁发现自己不断保持着冲突价值观的张力,在围绕礼仪之争的罗马教廷指示与皇帝的立场之间徘徊。中国带给郎世宁深度的体验,罗马却只是发号施令。(标准,1999年。352 - 63)。那么在危机时期郎世宁得出的经验是什么?少说,多听,用心感受。

 


米歇尔·莫普·安德森(D.Min.) 


参考资料

  • Adam, M. 1936 Yuen Ming Yuen l´Oeuvre Architectrale des Anciens Jesuites au XVIIIe Siècle. Peiping: Imprimerie des Lazaristes.
  • Attiret, J.D. 1752. A particular account of the Emperor of China’s gardens near Pekin: in a letter from F. Attiret, a French missionary, now employ’d by that emperor to paint the apartments in those gardens, to his friend at Paris, 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Sir Harry Beaumont, London 1752, pp. 47-48. in Vossilla. 2018. Artistic diplomacy during and after the Rites Controversy.
  • Beurdeley, C. and M. 1971. Giuseppe Castiglione. A Jesuit Painter at the Court of the Chinese Emperors, Charles E. Tuttle Company Publishers, Rutland,VT and Tokyo: Charles E. Tuttle Co.
  • Elman, B. A. (2003). The Jesuit Role as “Experts” in Hi Ching Cartography and Technology.” in 臺 大 歷 史 學 報 第 3 1 期 2003年6月,頁223-250.
  • Guillen Nuñez, C. (2010). “Matteo Ricci, the Nantang,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Roman Catholic Church Architecture in Beijing.” In Portrait of a Jesuit: Matteo Ricci. Macao: Macao Ricci Institute. 101–128.
  • Musillo, M. (2012). Mid-Qing Arts and Jesuit Visions: Encounters and Exchanges in Eighteenth-Century Beijing. PDF in Ai Weiwei: Circle of Animals, Susan Delson ed. London: Prestel Publishing.
  • Millward, J. A. 1994. “A Muslim in Qianlong’s Court: The Meanings of the Fragrant Concubine.” They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May 1994;53, 2.
  • Palace Museum. (2019) Twelve Beauties. Descriptions at: https://en.dpm.org.cn/www_oldweb/English/E/E28/index.htm#
  • Rawski, E. 1991. “Ch’ing Imperial Marriage and Problems of Relationship.” In Rubie S. Watson and Patricia Buckley Ebrey, Eds., Marriage and Inequality in Chinese Societ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Ricci, M, On Friendship: One Hundred Maxims for a Chinese Prince. Translated by Timothy Billings.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9.
  • Rudolph, R. 1977. “Early China and the West: Fertilization and Fetalization,” in Rudolph and Schuyler Cammann, China and the West: Culture and Commerce (Los Angeles: Clark Library, 19, 4-59.
  • Thiriez, R. 1994. “The Qianlong Emperor's European Palaces,” in The Delights of Harmony: The European Palaces of the Yuanmingyuan & the Jesuits at the 18th Century Court of Beijing (Worcester, MA: Cantor Art Gallery, College of Holy Cross, 1994).
  • Saje, M, ed. 2009. A. Hallerstein - Liu Songling: The Multicultural Legacy of Jesuit Wisdom and Piety at the Qing Dynasty Court. Maribor: Association for Culture and Education Kibla; Ljubljana: Arhiv Republike Slovenije.
  • Sen, M. 1960 Xiang Fei kao shi (Study into the reality behind Xiang Fei) in Meng Sen, ed. Wu Xiangxiang, Qing day shi History of the Qing Dynasty) Taipei: Sheng zhong shuju.
  • Siu, V. 1988. “Castiglione and the Yuanmingyuan Collections.” Orientations 19. Hong Kong.
    Tokyo National Museum. 1964. Min-Shin no. Tokyo kokuritsu hakubutsukan.
  • Tong, J. 1981. “Beijing changchun yuan xiyang jianzhu” (The European section of the Eternal Spring Garden in Beijing). In YMYJ, vol 1, pp 71-80.
  • Vossilla, F. 2018. Artistic diplomacy during and after the Rites Controversy.
  • Wong, Y.-T. 2001. A Paradise Lost: The Imperial Garden Yuanmingyuan.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 Yu, S. 1985. “Xiang Fei xiang, Xiang Fei mu, Xiang Fei qi ren” (Xiang Fei’s Portraits, Xiang Fei’s Tomb and Xiang Fei herself) in Yu, Shanpu and Dong Naiqiang eds., Xiang Fei. Beijing: Schuh wenxian chuhanshe.
  • Yuanmingyuan 圓明園 (Lofty Pavilion) 1. November 1981.
  • YMYJ (Yuanmingyuan garden journals) Beijing: Zhongguojianzhu gong chubanshe, V.1 1981; V 2 1983 V 3 1984.
  • Churches of Rome Wiki. Sant’Andrea al Quirinale. https://romanchurches.fandom.com/wiki/Sant%27Andrea_al_Quirinale#

按此瀏覽PDF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