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拉德·曼利·霍普金斯诗歌中的灵修转变及其与中国诗人苏轼的共鸣

创建时间: 19 10月 2022

郭春慶 

 

摘要

  杰拉德·曼利·霍普金斯(1844-1889)被认为是一位伟大的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并且可以说是耶稣会诗人中最著名的一位。学者们普遍认为,作为耶稣会士的他深受《圣依纳爵的神操》的影响,他的诗歌反映了依纳爵的灵修。因此,在這依納爵年(2021年5月20日至2022年7月31日)我們可從他的詩作中探索依納爵的洞見,本文的主題是靈修轉變,全文可分為五個部分:(1)引言:早期開始領悟詩歌的樂趣;(2)从基督徒的角度看灵修转变;(3)杰拉德·曼利·霍普金斯的生平;(4)霍普金斯展示其与耶稣友谊的诗歌节选;(5)结论:中国诗人苏轼的共鸣。

 

引言:早期開始領悟詩歌的樂趣

  少年时代,当我在华仁书院(香港的一家天主教学校)读书时,我对高伯仁神父(一位爱尔兰耶稣会士)非常着迷,他每週會在詩歌課上朗讀或朗誦詩歌。他的面部表情、语调和发音以某种方式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后来我才明白它们的意思。那是多麽愉快的經驗!他向全班朗读或朗诵诗歌时,我只是享受着诗歌优美的声音和节奏。后来,他的解释进一步加深了我的理解和领悟。我几乎没有察觉到原来我是通过诗歌开始接触美丽和真理的。我仍然记得他教给我们的诗,比如路易斯·卡罗尔的“你老了,威廉神父”,既風趣又幽默,以及约瑟夫·玛丽·普伦基特的“我在玫瑰上看到祂的血”,这是一首关于在自然界中看到基督的诗。他还向我们介绍了杰拉德·曼利·霍普金斯的十四行诗,例如《天主的荣耀》和《斑斓之美》。

 

从基督徒的角度看灵修转变

  灵修转变主要是通过上帝的恩典来实现的。将罪人转变为圣人是圣神的工作。单靠人的努力是不足以改变一个人的。将一个人转变为基督需要神的恩典。霍普金斯在他的一篇布道辞中写道:“……圣神使每个基督徒都成为另一个基督,一个后基督,在每个时代都过着百万种生活;这是殉道者的勇气,聖師的智慧,貞女的純潔;在受洗时注入每个人体内……”(利希特曼,M.R.,1989)。耶稣基督,天主之子,来自圣父。在十字架上死后,他在第三天被圣父复活。转化为基督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也是回归圣父的道路。

 

杰拉德·曼利·霍普金斯的生平

  霍普金斯出生在斯特拉特福,是八个孩子中的老大。他从小就喜欢素描、音乐、诗歌和古典文学。他获得了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的奖学金,学习古代历史、哲学、文学、希腊语和拉丁语。四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1866年,经过多次祈祷和反思,特别是关于耶稣亲临圣体圣事,他被他的信仰导师约翰·亨利·纽曼接纳进入天主教会,后者在发现他的使命时曾写信给他:“不要认为耶稣会的纪律太严厉;毕竟它会把你带到天堂。”霍普金斯於1868年進入耶穌會初學院,两年后发初愿。他学习了三年哲学、一年试教和三年神学,之后,他于1877年晋铎。在牛津、谢菲尔德和利物浦从事牧民工作四年之后,霍普金斯于1882年发永愿。1884年他被派往都柏林大学教授古典文学和希腊语,直到1889年因伤寒去世。

 

霍普金斯展示其与耶稣友谊的诗歌节选

“我和基督相遇的那天向他致敬,

而当我明白时祝福他。”

--《德意志号沉船记》

  对霍普金斯来说,意外遇见耶稣意味着得到理解、祝福或赞美。

“人受造的目的,是为赞美、崇敬、事奉我们的主天主。”

(神操的原则与基础)

  霍普金斯的人生方向和动力可以总结为“人是为赞美而生的”。因此,他的诗《斑斓之美》以“荣耀归于天主”开始,以“赞美他”结束。同样,他将《茶隼》献给了“我们的主基督”。

  霍普金斯描绘了天使犯下的第一宗罪。他们失去了恩典,从天堂堕入了地狱的深渊。

“天使坠落,它们像是从天堂坠落的高塔——

这是公正而庄严的决定,同时伴随着巨声呻吟。”

--《牧羊人的额头》

亚当和夏娃犯了第二宗罪,因为骄傲和不服从天主,导致人类死亡。

“所有这盈润和欢乐是什么?

大地的甜蜜气质之始

在伊甸园中,拥有,获得,在它餍足之前

在阴翳,在基督,主,罪苦之前。”

--《春》

“可爱的树林、湖泊、草地、灌木丛、山谷,

万事万物造就了这个威尔斯世界;

只有居住其中的人与之不符……”

--《艾尔文谷》

  霍普金斯意识到自己的罪是背离天主:

“一旦我转身躲避你,

受限于你所禁止的:

我犯了错;我有罪:

我为我的所作所为忏悔”

--《天主,我由祢而来》

  忏悔是迈向成长和转变的第一步。尼撒的额我畧说,罪就是拒绝继续成长。当罪人忏悔时,天堂为之欢欣!

“基督记得

他们的救赎、他们的拯救,以及第一个、忠诚的、最后一个朋友。”

--《户外的灯笼》

  诗人描述了如何在黑暗中看到一盏灯笼,他想知道它要去哪里,并表现出他的信念。尽管人类骄傲、自私和悖逆,基督为爱我们而在十字架上牺牲了自己,将我们从罪恶和死亡中拯救出来。《神操》的第三周强调来救赎我们的基督。难怪在《德意志号沉船记》中,霍普金斯称赞基督为“髑髅地的首领”,并崇拜他为“大师、国王、领袖”。他在《军号手的圣体》中称基督为“最圣洁、最可爱、最勇敢的英雄”。他质疑我们能否在我们的兄弟姐妹身上看到基督:

“…基督在千万个地方行动,

不以他自己的,而以动人的手足,动人的眼神,

借着人的面貎形象而对父。”

--《像翠鸟着火》

“在闪光中,号角突鸣时,

我即刻全然是基督了,因为他曾是我,

而且这个凡人,笑柄,卑微的陶片、补缀、火柴棒不朽的钻石,

是永的钻石了。”

--《大自然是克拉格火和复活的安慰》

在最后的审判中,霍普金斯相信他会像基督一样,因为基督就是他。“在他的‘不朽的钻石’中,霍普金斯发现了一个在整个神秘文学中引起共鸣的形象,尤其是在阿维拉的大德兰身上,他将神性比作一颗非常洁净的钻石,象征着‘天主如何看待万物,以及他如何包容万物”(利希特曼,M.R.1989,p.212)。霍普金斯为他所有的疼痛与苦难找到了意义和治愈方法,因为基督通过他的复活战胜了罪恶和死亡。

“年复一年,世界了无风雨

在马约卡岛雅风负责看门。”

--《向圣雅风罗德里格致敬》

  这位普通的耶稣会修士只是“看门”并获得圣洁的例子让霍普金斯想起一位神父说过:“对于最圣洁的人来说,生活的很大一部分在于善尽己职。”(利希特曼,M.R.,2002,p.45)

  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从1885年到1889年,霍普金斯患有严重的抑郁症。在这段悲凉的时期,他写下了后来被称为“悲惨的十四行诗”的作品,例如No worst there is none、To seem the stranger和Thou art indeed just, Lord。

我的命数在看似异乡人那里,我的生命

在陌生人之中。亲爱的父亲母亲,

在基督那里兄弟姐妹并不亲近

他决定了我的平静,我的离别,刀剑与纷争。

--《看似异乡人》

  霍普金斯感觉自己就像一个陌生人,生活在爱尔兰的这片陌生土地上。“在都柏林时他人地生疏,而且他不认识爱尔兰省的任何耶稣会士”(利希特曼,M.R.,2002,p.47)。与家人和国家疏远,还要忍受着教学、讲道、评阅数百份试卷的枯燥生活……一直以来,天主似乎如此沉默和遥远。霍普金斯于1889年6月8日在床上去世,他说:“我很高兴:我很高兴。”显然,經歷了許多淨化和痛苦之後,他在神慰中離世了。他终于与基督合而为一。

                                                                                              

结论:中国诗人苏轼的共鸣

  在所有中国诗人中,苏轼(1037—1101)也许是最受欢迎的。他生活在宋朝末年,为人正直、富有创造力、魅力四射且多才多艺:他是诗人、画家、书法家、县令、酿酒师、被压迫的斗士、散文家和工程师。林语堂教授对这位伟大的诗人有这样的钦佩之词:“……他的一生体现了伟大的人类思想和精神,尽管它们只是暂时形成于地球上。苏东坡死了,但人们永远记住了他的名字。对我们所有人来说,他留下了精神上的快乐和思想上的愉悦,这些都是不朽的。”(Lin,Y,1948,p.343)

下文提供了他的两首诗:

水調歌頭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

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宫闕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

惟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

低綺户

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这位伟大的诗人被贬官流放到杭州、密州、苏州、登州、扬州、海南等地。他对压迫他的人没有怨恨,并且写出了以下诗句来取笑他们:

人皆養子望聰明,

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願孩兒愚且魯,

無災無難到公卿。

(Lin Y., 1948, p. 192)

 


郭春慶


参考资料

  • Davies, W.. (Ed.) (1979). Gerard Manley Hopkins: The Major Poems. London, U.K.: J. M. Dent & Sons Ltd.
  • Downes, D. A. (1959). Gerard Manley Hopkins: a study of his Ignatian spirit, New York: Bookman Associates.
  • Gray, H. J. (2003), Christ and the First Week of the Spiritual Exercises” in John E. Dister. A New Introduction to the Spiritual Exercises of St. Ignatius, (pp.40-49). Eugene, Oregon: Wipf and Stock Publishers.
  • Lichtmann, M. R. (1989) The Contemplative Poetry of Gerard Manley Hopkins,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Lichtmann, M. R. (2002) Prayer as Poetry: Gerard Manley Hopkins, Boston: Pauline Books & Media.
  • Lin, Y. (1948) The Gay Genius: The Life and Times of Su Tungpo. Portsmouth, New Hamshire: William Heinemann Ltd.
  • Lin, Y. (1993) trans “Selected Poems and Prose of Su Tungpo” 東坡詩文選,台北市,正中,民82
  • MacKenzie, C. (1996). York Notes on Selected Poems, Gerard Manley Hopkins, Singapore: Longman.

按此瀏覽PDF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