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战争:探索中国电影英雄的困境

创建时间: 31 5月 2022

罗世范

 

  30多年来,我有各种机会与来自亚洲和欧洲不同行业的人在研讨会上围绕“英雄”讨论儒家伦理,英雄一词在剑桥词典中的定义是“书中或电影中的主角或主要男性人物,通常是好人”。这种类型的英雄在逆境和挑战中坚持着尊重、忠诚、同情和智慧的价值观。然而,中国传统中的“英雄”并不见得总有“好莱坞式的大团圆结局”,因为英雄确实会面临战争和致命冲突的悲剧;然而,对不同戏剧英雄进行更系统叙事分析的关键是,要认识到他们在诸多障碍和道德困境中的挣扎,也要认识到他们面临的死亡与毁灭,这是一个刷新自我认知的难得机会。

  这种方法不是单纯地将消费新电影作为娱乐,而是强调电影基本叙事的部分关键台词,同时探索不同英雄所面临的伦理困境。 它以马克·班德萨 (Mark Bandsuch)关于“作为当代中国道德教育一种有效方法的电影英雄人物叙事分析”的研究项目中所概括的概念框架为基础(班德萨,2019年)。当观众开始意识到自己看到各种形式的死亡和毁灭时的挣扎和激动,一个决定性时刻就到来了。事实上,视觉形象可能为深入洞见真实本质提供了一种非常独特的办法,例如,武术远远不是在歌颂暴力和暴行,而是揭示儒家价值观诚实、正直、谦虚、决心、忠诚、坦率借以形成的过程。

 

冯小刚——《芳华》(2017年):超越“青春神话”:探索真正的热情和自我牺牲

  《芳华》是2017年上映的一部中国电影,由严歌苓编剧,冯小刚导演,我认为冯小刚是中国现在最优秀的导演之一。这部电影聚焦于文革期间,展现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团表演的一群青少年因生活经历而激起的热情。他们被伟大领袖毛主席和红色梦想深深激励鼓舞。这部电影讲述了两个关键人物,刘峰和何小萍的故事。何小萍是一名天真质朴的新兵,刘峰则是一个品行端正,被战友们称赞为活雷锋的角色,他是共产党选出的人人都要学习的榜样。二人还参加了1979年中越战争,因勇敢战斗成了英雄。一场戏剧性的战斗中,刘峰和他的部队被伏击,他试图把一位同伴从泥泞中拖出。他成功救下了那位同志,但他自己却因右臂伤势严重而需要截肢。

  贯彻整部电影的一个典型特征是被欺负和被围攻的经历。以何小萍为例,因为她来自农村,因此成了室友欺负的对象。由于她没有经常洗澡的习惯,被众人嘲笑有怪味。这些行为通常都由地区司令女儿郝淑雯牵头。和冯小刚其他突破性电影,如《我不是潘金莲》一样,这部电影将虚假的生活理想与佛教徒常常体现的真正利他主义和爱的现实进行了对比。

  战后,在改革开放的中国,刘峰和何小萍光荣退伍,但却为了生计在一个不再认可他们英勇奉献的环境中挣扎。这部电影还常常将虚假的姿态和建筑作对照,如在一个看似渴望物质财富和社会晋升的社会中,用一座假白宫与一位热诚的佛家弟子这样的真实形象进行对比。然而,就算刘峰、何小萍等模范人物没有得到认可,他们仍然展现出对他人的理想主义关怀。这部电影还刻画了他们与当局发生深刻冲突的画面,而当局似乎对他们丝毫不重视。

  这部电影跨越了惊人的50年时间,从人间之神毛泽东开始,他发动了那场献给“新”文化的革命,从根本上与“旧”思想,也就是宗教以及被斥为有资产阶级倾向的颓废儒家哲学决裂。像军队艺术团成员这样的年轻人会认为自己是这场所谓革命的先锋。观看电影展现的半个多世纪,使观众能体验整个国家跃入号召致富光荣的邓小平主持的“改革开放政策”历程。尽管千百万群众都是受到毛主席小红书里“智慧之言”的激励,但是它却给另一位民族英雄即邓小平让了路,邓小平从根本上质疑文革的合理性。事实上,邓小平是从文化大革命和“四人帮”挑起混乱的灰烬中涌现的最重要领导人。

  尽管历经种种变化,刘峰和何小萍始终保持着对他人的无私关怀,这确实令人感动,但历史展示的无疑是,人们对物质利益和声望的渴望践踏了他们关心贫困弱势群体的原始价值观。一位英雄因勇敢地试图救下在伏击中险些丧生的战友失去了手臂;但面对这位真正的英雄,官员却显得很无情;然而人们对买车买房等物质利益永无止境的渴望,或以牺牲他人为代价得到晋升的野心,似乎显得更加无情。尽管历史上像邓小平和毛泽东这样被信以为真的英雄仿佛在逐渐淡出,但是像何小萍和刘峰这样的普通公民见证了这样一个事实,即文化大革命曾试图根除的儒家价值观——诚实、正直、忠诚和坦率在真英雄们的良知和行动中幸存了下来,尽管他们并不起眼。

 

王家卫——《一代宗师》(2013年)比金钱和事业更重要的宗师价值观是什么?

  《一代宗师》是2013年香港出品的中国武术电影,讲述了咏春大师叶问的生平。这部电影的导演和编剧是王家卫。影片演绎了从20世纪30年代民国时期的佛山开始,然后抗日战争结束叶问飞往香港,再到最后他去世的故事。电影一开始,叶问像神父一样身着黑袍,戴着令人讨厌的帽子,思考着武术搏击,这是一个画一样的场景,是与十几名武士在雨中用慢动作完成的。叶问在整个打斗过程中全神贯注并取得胜利。他的回忆带他回到从前的生活经历,从早期师父陈华顺教他习武再到他与妻子张永成结婚。

  中国北方武当八卦掌宗师宫羽田的到来,威胁了叶问的平和生活。宫羽田退隐后,任命马三作为其在北方的接班人,他建议南方也应该有自己的首席宗师。不同的大师都试图挑战宫羽田,却都被马三阻拦。正当南方大师们商议选出一个代表时,宫羽田的女儿宫二来了,她试图说服父亲不要继续比武。与此同时,南方大师决定让叶问做他们的代表,叶问在挑战宫羽田之前曾接受了三位南方大师的考验。

  我们关注的点是,叶问和宫羽田的表面打斗其实展示了一种哲学思想的交流。当宫羽田宣布叶问获胜后返回北方时,他的女儿宫二为重现家族荣耀开始向叶问发起挑战。鉴于武术讲究的是精准和专注而不是暴力,所以他们都认同一项规则,即比武时打碎家具的人是输家。叶问和宫二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打斗,叶问在最后乱了一步,宫二获胜。叶问想要重新比赛,但二人最终友好告别。原来叶问是为了救宫二而乱了步子。他们保持书信联系。1937年第二次中日战争期间,叶问和家人因饥荒失去了两个女儿。与此同时,在中国北方的马三变成了叛徒,这位“弑父凶手”杀死了宫羽田。宫二回来时,她为长辈遗弃她父亲的懦弱行为而震惊,但长辈们告诉她,她父亲的最后愿望是希望她快乐,而不是去报仇。宫二拒绝接受这样的说法,反之,她发誓永远不外传武功,不结婚生子,用尽一生去复仇。

  此时,叶问搬回了香港,他希望开启一段武术老师的职业生涯,但因面临各种棘手问题而终结,因为香港有很多其他武术大师。尽管他声望见长,但他并不在乎金钱上的成功。1950年除夕夜,他再次遇见宫二,并请求与她再次比武,也暗示她应该开始重办武术学校。但是宫二拒绝了,她说许多武术学校都已经消失了。镜头闪回到十年前,1940年春节前夕,宫二和马三在火车站对峙,一场残酷而激烈的战斗过后,宫二打败了马三。宫二在打斗中受了重伤,激起了她放弃武术的想法。镜头接着转到1952年,叶问和宫二最后一次见到对方。宫二向叶问坦白,她从一开始就对叶问心怀好感。不久她就去世了。叶问在旁白中讲述道,宫二在与马三打斗中受了重伤,她靠吸食鸦片减轻痛苦,这也是她的堕落的开始。影片最后的镜头以蒙太奇的手法展现了叶问学校的繁荣发展,其中有一段话说,叶问让咏春拳风靡全球,他最出名的学生是李小龙。电影结束时说叶问逝于1972年。

  这部电影将富有洞察力的观众们带离了老套的以及为简化故事增加的一组组无聊打斗的画面。这并不是胜者败者间随意的打斗,而是一场戏剧化的哲学辩论,这部电影进一步探讨了“北方人”和“南方人”之间的老套对比和普遍存在的相互偏见。宫羽田说,任何地方,包括青楼,都可以成为人们修身养性的地方,都能达到大师的境界。这一点在他女儿宫二的生平故事中得到了体现。然而,她为父复仇的本能并没有在残酷的战斗中终结,这场战斗里,她战胜了杀父凶手马三,她也在这场战斗中受了重伤。无论她会因为吸食鸦片而受到多么严苛的评判,但让她活下来的不是鸦片而是她一开始对叶问的爱。终极大师展现了一种信任的能力:例如,北方大师宫羽田相信马三,但马三却成了杀害他的凶手;南方宗师叶问信任他的学生,学生之一李小龙认为武术学校是要求最严格的地方,在武术学校他们能更深入地学习儒家诚实、坦率和忠诚的美德。

 

张艺谋——英雄(2002年):放弃杀戮

  《英雄》是2002年上映的一部中国武士电影,由张艺谋执导。这部电影改编自公元前227年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张艺谋,2005年)。这部电影中,各位主演不断面临着一个几乎永恒的挑战,即死亡。战国时期,秦国侠士无名来到秦国都城会见秦王,由于秦王曾被长空、飞雪和残剑追杀,自此实施了严密的保驾措施,无名称自己杀死了这三名刺客,并在秦王面前展示了他们的武器。无名假装先杀了长空,然后在赵国书法学校遇到了避难的飞雪和残剑。书法无疑是中国文化的最高表现之一。事实上,无名委托残剑写了一幅“剑”字书法,想通过书法偷偷学习他的技巧,他目击了书法学校被袭。然而,无论有多少致命之箭从学校的屋顶倾泻而下,这位书法大师的书法仍然毫发无伤。这门课的核心就是要拥有任何致命武器都无法摧毁的美德。

  无名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杀人的特殊技巧。但是秦王低估了剑,无名称这种特殊技巧虽无法击中受害者一切重要的器官,但也能造成打击。《英雄》另一个关键片段是残剑送无名去秦都,离开前残剑在沙子上写下了“天下”。他劝说无名重新考虑刺杀行动。这个故事以及残剑理解一统中国的梦想深深触动了秦王,他不再害怕无名。秦王把他的剑扔到一边,以一种完全任性的姿态把自己完全暴露在无名面前,他细看着残剑的画轴。剑术和武术的最终目标是远离剑的致命之处,以一颗统一的心为全世界的和平作出贡献,这时这位英雄才接受了这一重要的观点。在这因果报应的时刻,他意识到了放弃杀戮才是获得和平的关键,放弃杀戮也是真英雄的特征。当无名参悟这些话的智慧,他也放弃了自己的使命,饶恕了秦王。然而,朝廷敦促秦王依法处置无名,秦王虽不情愿下令,但还是对在秦宫企图刺杀他的无名进行了处刑。他明白要统一国家,就必须以无名为警示执行法律。无名经历了一场英雄的葬礼,结尾的文字揭示了秦王的身份,秦始皇,中国第一个皇帝。


转变的见解

  从张艺谋《英雄》文章中汲取灵感,去探究中国宏观历史背景下这些令人惊叹的复杂故事,的确是有意义的。以这样的视角来审视5000多年来和谐和不和谐的声音,要轻易识别谁应该是英雄,谁应该是反派似乎非常的困难。电影让这一切戏剧化,它让观众把所有艰苦奋斗的角色都看作英雄。在中国历史背景之下,仅仅因为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成就,就简单地把他划为至高无上的英雄,确实存在错误。只有当所有其他角色都发挥了他们独特作用和贡献时,才会都被当作英雄,只有为统一献出了自己的心才能统一中国,“英雄”一词在儒家“君子”中体现的模范意义才会得到应有的重视。秦始皇曾经是个乞丐,还是个放逐的浪子,像残剑和飞雪这些刺客的自我牺牲,将影片的决定性时刻定格,对共同利益的追求比对个人恩怨、仇恨和复仇欲望的追求更具影响力。

  我们在中国研讨会期间,一个特别有力的切入点是,让参会者将自己带入到不同的角色中:以张艺谋的电影为例:哪个人物在你的生活中引起了更强烈的共鸣?你认为谁是真正的英雄?是什么帮助英雄走出困境并克服内心的挣扎?当一个个奋斗的英雄故事开始在我们的生活中产生共鸣时,他们在斗争中展现的醒目的状况也许也会发生在我们自己的斗争中。唯有经历,哪怕只是间接地走过了没有具体方向且坎坷的困境之路,最终我们会停止作出草率的判断,并开始欣赏不同故事动态中所激发的理性。 

    


罗世范, 澳门利氏学社社长、北京及香港罗世力国际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裁


参考资料

  • Bandsuch, M.R. (2019). Narrative Analysis of Heroic Characters in Film as a Promising Method for Moral Educ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Macau Ricci Institute Journal, 5:17-28.
  • Zhang, J.X. (2005). Hero. Film Quarterly, Summer 2005, Vol. 58, No. 4, Retrieved from https://filmquarterly.org/2005/06/01/hero/

按此瀏覽PDF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