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教育之商业促进和平项目及其精神前提

创建时间: 31 5月 2022

朴永生

 

摘要

  本文旨在阐述B4P(商业促进和平)的愿景,在新的利益相关者管理模式下开展管理教育,以东方传统哲学为基础,通过开拓和研究该地区有价值的B4P商业案例,来探索东亚商学院引领责任管理教育新模式的可能性。对B4P基本理解的框架的介绍,首先是通过介绍管理学的系统方法以及教宗方济各“生态皈依”的观点来解释B4P管理教育中精神维度的意义的。本文以韩国开城工业园区和中国大湾区建设为例,分析B4P模式在亚洲的机遇和挑战。文末展示了一种能促进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繁荣的商业模式。

 

B4P是责任管理教育的最终议程

  自2008年联合国责任管理教育原则(UN PRME)发布以来,世界各地700多所商学院一直致力于共同推行一种新的商业教育模式,使企业未来的商业领导人能履行他们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朴永生,2018年)。特别是加入UN PRME的商学院,以2015年发布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为中心,通过责任管理教育的实践,它们正努力引领国际社会走向可持续的未来。在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第16个目标是建设一个可持续、和平、公正的社会,这通常是一个不易与企业社会责任相联系的话题(威廉姆斯和朴永生,2019年)。

  当公司被视为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唯一目标的集团时,他们往往就会被当作和平的破坏者。在现代以后伴随工业化而到来的西方帝国主义的历史中,企业和各国政府成了导致世界各地争端的原因(罗宾斯,2007年;托马斯,1996年)。即便到今天,因为不计后果开发资源和污染环境,当代社会的企业也成了破坏环境可持续性的罪魁祸首,社会可持续性也因不负责的企业行为导致社会不公平现象加深(珀金斯,2004年)。然而,要超越这种传统的以股东为中心的企业管理模式,21世纪新型社会责任管理模式就要求企业提供做出和平贡献的可能(朴永生,2019年)。

  本文旨在探讨商学院责任管理教育在促进国际社会可持续和平与正义方面的作用。这并非消极和平,消极和平只是没有暴力或害怕暴力,如和平研究学者所言,积极和平是创造和维持和平社会的态度、制度和结构(加尔通,2012年)。从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股东中心资本主义到新的以生态为中心的利益相关者资本主义的过渡,开启了企业界建立积极和平的可能性(威廉姆斯和朴永生,2019年)。

  关于积极和平的讨论开启了利益相关者管理模式和平建设的可能性。此外,将管理模式从股东视角转变到以利益相关者为主的模式,要求商业领导者从根本上转变对企业管理的理念。这是为了唤起商学院的使命感,让它们有意识地培养未来的企业领导者,在相互关联的商业生态系统唤醒其责任企业管理的精神。未来商业教育应该在这方面为学生提供精神维度的学习体验。

  责任管理教育的重要性对亚洲商学院有特殊的意义。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实现了显著的经济增长,它们在工业革命后和西方帝国主义一起出现的动荡的现代历史中有自己的非凡故事。在这些取得巨大成功的亚洲国家中,西方资本主义形成了一种新类型的国家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但是最近以新冠肺炎(Covid-19)为标志的全球危机显示出全人类在为了包括东西方在内的全球社会可持续未来而要求新生活模式,尤其是企业经营方式方面,已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而在这个“亚洲世纪”的新时代——可以看到,2020年的亚洲国民生产总值,作为购买力平价在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一份子,占比高于世界其他地区(施瓦布,2021年)——亚洲商业领导人和商学院的历史重要性是不可以低估的。

  本文先对商业促进和平(B4P)的基本理解框架进行了介绍,通过描述管理学的系统方法以及教宗方济各“生态皈依”(教宗方济各,2015年,第216—221条)的观点来解释B4P管理教育中精神维度的意义。本文以韩国开城工业区和中国大湾区建设为例,分析B4P模式在亚洲的机遇和挑战。文末将展示一种能促进亚洲乃至世界和平与繁荣的商业模式。

 

B4P的概念框架:一种系统方法

  为有效研究B4P的主题,系统方法为管理提供了一个有用的框架。如图1所示,商业活动的系统模型可以解释B4P在各环节存在的可能性,例如在既定的商业运营中输入、转换和输出(朴永生,2019年)。

  管理系统最基本的输入就是商业模式本身;特别是新管理模式,它以在企业生态系统即利益相关者资本主义中与利益相关者共存为目标。在这种新的企业管理模式中,企业旨在实现经济生态的良性循环,企业在选择行业以及随后一切商业战略时,都要考虑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繁荣。这一切都是为开展商业的社区建立积极和平的坚实基础。在管理体系转型的阶段,即企业的生产过程中,B4P的影响会更具体。换言之,企业管理通过一系列功能性战略(如营销、人力资源、生产等),与消费者、员工、投资者、商业伙伴等利益相关者共存,从而为全社会的可持续繁荣做出贡献。

  此外,企业通过合规管理创造一种透明的、伦理的社会氛围,并通过维护和商业运营社区中各方之间相互信任基础上的双赢关系,发挥公共交际的作用。因此,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出发进行管理系统转型也有助于社区建设积极和平。

  B4P效应会在管理系统输出阶段实现。社会的经济发展包括提供就业和发放薪水,这本身就是和平社会的基础。此外,利益相关者管理模式所追求的环境可持续性和社会正义,是企业所在社区建立可持续和平的重要条件。

  自工业革命以来,市场竞争压力加剧,企业开始关注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原则的零和博弈,忽视了B4P效应带来的可能性。这样说也许并不夸张,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观导致全球市场中出现了利己行为,这造成了当今全球社会面临气候变化、社会不平等和人类异化等重重危机。正是企业界引发了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危机,但是企业界也掌握了克服这些危机的关键。

 

图一。B4P框架:一种系统方法  

 

B4P教学:走向生态皈依

  向B4P模式转变的最基本的输入因素是转变商业领导人的世界观。即要实现真正的商业模式转变,企业领导人从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观转变为以他人为中心的世界观非常关键。B4P管理模式就是要在这一点上,从精神上唤醒商业领导人。这与教宗方济各在通谕《愿你受赞颂(Laudato Si’)》(教宗方济各,2015年,第215—221条)中所强调的生态皈依的概念相一致。

  当今世界各地的商学院都应该引导学生借助灵性觉醒形成新的世界观,并运用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商业知识和技能,为全社会美好且普遍的目标服务。正如教宗方济各在 《愿你受赞颂(Laudato Si’)》 中所言,“除非我们尽力推动一种新思维来思考人类、生活、社会和与大自然的关系,否则,任何教育方面的努力既不充分也是徒劳无功的,”(《愿你受赞颂》,2015年,第215条)。真正的企业社会责任和商学院责任管理教育最终都是建立在生态皈依的基础上,所有利益相关者最终都需要悔改。这种生态皈依应该首先从商业领导人和教育者开始,然后随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移情与参与而传播。

  灵性将对管理未来企业机构具有重要意义。B4P的新模式标志着物质主义管理模式的终结。在利益相关者管理模式所倡导的企业管理模式中,节俭、深层生态学、信任、互惠、为后代负责以及真实性价值将是关键词,这些都与灵性价值有直接联系(布卡雷特和若尔奈,2012年)。

  那么,当今的商学院如何在精神维度上完成有意识的商业管理教育使命呢?这对从工业社会诞生以来,一直注重股东导向型机械效率的商学院来说,将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以学习者生态皈依为目标的管理教育需要,就要1)有意识的教育者(如商学教授),2)创造性的实践和负责任的教学与研究,3)商学院自身生态和社会责任的实践
(朴永生,2018年)。

  同所有社会运动一样,对于具有共同目标的个人和组织而言,领先向管理教育新模式转变是很重要的。在这方面,2007年发布的联合国责任管理教育原则会搭建起优秀的平台,为世界各地参与其中的商学院带来持续、有效的商业管理教育模式转变。特别是联合国责任管理教育原则组织的六项原则,1)目标,2)价值,3)教学,4)研究,5)实践伙伴关系,6)对话,为商学院寻求新管理教育模式提供了有效的引导。(威廉姆斯,2014年)。


挑战与机遇:亚洲视角

  建立在利益相关者资本主义和责任管理教育之上的B4P新兴管理模式对东亚国家有着特殊意义。东亚商业的历史同以西方为中心的帝国主义的历史相联系,以西方为中心的帝国主义追求实现自我最大化的零和博弈,破坏了生态系统。事实上,朝鲜半岛和中国香港、澳门特区等东亚地区在历史上都有这种扭曲资本主义的极端事例。

  这种背景之下,责任管理研究者和实践者可以密切关注近期朝鲜半岛的开城工业区以及中国南方正进行的大湾区建设,它们有望成为东亚B4P的优秀范例。

  开城工业区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经济特区,工业区是在2004至2016年间,由韩国和朝鲜共同建设的。其创办愿景是,结合韩国的资本和技术以及朝鲜的劳动力和土地的经济相对优势,增加南北韩间经济上的相互依赖,促进半岛和平与安全。

  2015年,开城工业区有124家韩国公司,生产总值达5.63亿美元。有54988名朝鲜员工(韩国统一部,2017年)。原计划在朝鲜增设企业园区,雇用约25万名工人,但2016年2月,韩国政府的政策突然变化,主要是受联合国即将施行的严厉制裁影响,韩国企业完全撤出开城工业区,朝鲜也将园区正式关闭。

  目前开城工业区仍是一个有待完成的和平项目。但是,10多年里,它以如下四点为基础,展示了朝鲜半岛走向和平与愈合的道路(威廉姆斯和朴永生,2019年):1)改进法治和责任结构(以开城工业区为契机,在朝韩之间建立合规的制度,制度范围涵盖公司的生产活动、利益相关者,如当地企业、朝韩政府、职员、消费者、合作伙伴和公众);2)促进经济发展(开城工业区的企业开展了技能开发、教育和社区慈善工作,当然,还创造了就业机会);3)增进社区意识(人们在社区中有尊严,受尊重,这是开城工业区在各级宣扬响应性、包容性、参与性和决策代表性后设立的目标;4)参与“二轨外交”(在南北对峙的情况下,作为沟通开放要道的开城工业区,出色地发挥了协调作用)。在朝鲜半岛不断变幻的地缘政治环境中,开城工业区成为了具有充分潜力的优秀B4P商业范例。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一项在粤港澳地区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宏伟计划。到2030年,预计该区将在先进制造业、创新、航运、贸易和金融领域发挥主导作用(毕马威会计事务所,2017年)。这项建设计划将带来重大的经济和社会影响,尽管2016年该区人口只占全国5%,但该区11个城市的国内生产总值达1.4万亿美元,占国民经济12%。

  在B4P框架下,“大湾区建设”可以通过提高当地社区商业生态系统的互信度和建设性合作缓解社会焦虑。以香港为例,2019年接连经历了社会动荡和新冠肺炎(Covid-19)大流行的危机,“大湾区建设”可以成为一个以未来和平与繁荣为愿景,展现新活力的机会。以B4P的视角关注“大湾区建设”的过程及其表现是有意义的。

  然而,“大湾区建设”主要是集中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有人认为这项建设没有过多注意到其潜在的社会影响。虽然项目对税收和金融体系改革,以及为让项目成功落地有效调动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行业间重组等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了积极的讨论(毕马威会计事务所,2020年),但是对该区社会融合所带来影响的讨论似乎相对较少。令意外的是,“大湾区建设”的平均企业可持续指数比全香港企业可持续指数低10.97%。(香港中文大学,2021年)。

  尽管如此,“大湾区建设”仍可作为B4P一个不错且有意义的例子。事实上,“大湾区建设”存在的目的就是以社会凝聚力为基础,最终实现经济繁荣。为此,我们将邀请参与“大湾区建设”的企业领导人,以及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领导人,回顾本文上一节所提出的B4P系统模型,并根据各自的情况,切实实施一套战略计划。对于有意参与特定议程中B4P战略管理的企业,联合国全球契约发布的《以支持和平推进可持续发展目标:企业如何贡献》,能为企业成为和平缔造者提供指南(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2015年)。步骤包括:1)承诺(坚信助力和平对商业的重要性;2)评估(明确如何为和平作出积极贡献);3)确定(设立能最大限度影响和平的目标);4)实施(监测和评估方案以及实现和平的效果);5)沟通(报告对和平的影响与进展)。

 

结论:前进的道路

  管理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领域,过去一个世纪里,它在教育和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发展。但是,西方工业革命和帝国主义的发展,使得以股东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在管理教育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再也无法免除零和博弈带来的责任。以自我为中心的分裂的世界观造成了当今人类面临的可持续发展危机。
  在此历史背景下,东亚地区大学的管理教育大多建立在以机械世界观为基础的科学管理理论之上,主动或被动地受到西方商学院的支持。如今21世纪新管理教育应该以责任管理教育为基础,B4P愿景为目标。新的管理教育应从教师和学习者的生态皈依和认识精神维度为起点。结合传统生活哲学和东方生态系统,发展成一种新管理教育模式,这也是我们现今东亚商学院的呼唤。只有这样,利玛窦对西学东渐的展望才会被有意识地吸收,发展为东学。

    


朴永生博士, 韩国首尔庆熙大学管理学院商业和平研究所教授兼主任


参考资料

  • Bouckaert, L. and L. Zsolnai (2012). Spirituality in Business: An Interdisciplinary Overview. Society and Economy 34(3), 489-514. (doi: 10.1556/SocEc.34.2012.3.8.)
  • Galtung J. (2012). Positive and Negative Peace. In Charles P. Webel and Jørgen Johansen (Eds.), Peace and Conflict Studies: A Reader, (pp. 75–8). New York: Routledge.
  • KPMG (2017). The Greater Bay Area Initiative: A survey on key drivers for success. Retrieved from https://assets.kpmg/content/dam/kpmg/cn/pdf/en/2017/09/the-greater-bay-area-initiative.pdf
  • KPMG (2020). Keys to Success in the Great Bay Area: Third annual survey on drivers for growth. Retrieved from https://assets.kpmg/content/dam/kpmg/cn/pdf/en/2020/01/keys-to-success-in-the-greater-bay-area.pdf
  • Pope Francis. (2015). Laudato Si’. Retrieved from https://www.vatican.va/content/francesco/en/encyclicals/documents/papa-francesco_20150524_enciclica-laudato-si.html.
  • Ricci, M. (1603). The True Meaning of the Lord of Heaven 천주실의 天主實義 (Translated by S. Bae).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 2010. (Korean)
  • Park, Y. (2019). Effects of Business Management for Peacebuilding: A Systems Approach. Logos Management Review 로고스 경영연구, 17(4), 1-22. (Korean)
  • Park, S.Y. (2018). Towards Responsible Management Education: A Transformational Model. Busine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e, 1(2), 54-60.
  • Perkins, J. (2004) Confessions of an Economic Hit Man, CA: Berrett-Koehler Publishers, USA.
  • Robins, N. (2007). This imperious company. Journal of Corporate Citizenship, 27, 31–42.
  • Schwab, K. (2021, August 11). Both Asia and the West Need Stakeholder Capitalism. Time. Retrieved from https://time.com/6085097/asia-west-stakeholder-capitalism/
  •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entre for Business Sustainability (2021). The 2nd Greater Bay Area Index Result, 2021. Retrieved from https://cbs.bschool.cuhk.edu.hk/wp-content/uploads/2021/06/2nd-GBABSI-result.pdf
  • Thomas, A. (1996). Rhodes: Race for Africa. NY: St. Martin’s Press, USA.
  • UNGC. (2010). Guidance on responsible business in conflict-affected and high-risk areas: A resource for companies and investors. Retrieved from http://www.unglobalcompact.org/library/281.
  • UNGC. (2015). Advanc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by Supporting Peace: How Business Can Contribut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unglobalcompact.org/library/3151
  • Williams, O. and Park, S.Y. (2019). Business for Peace” (B4P): can this new global governance paradigm of the United Nations Global Compact bring some peace and stability to the Korean peninsula? Asian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8, 173–193.
  • Williams, O. (2014). CSR: Will it Change the World? Hope for the Future: An Emerging Logic in Business Practice. The Journal of Corporate Citizenship, (53), 9-26. Retrieved from http://www.jstor.org/stable/jcorpciti.53.9

按此瀏覽PDF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