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上帝的仁慈:根据《何西阿书11:8》 进行灵修转变

创建时间: 19 10月 2022

弗朗茨·加斯纳

 

摘要 

  随着近期教宗若望·保禄二世、本笃十六世和方济各的一些表态,人们越来越关注上帝的仁慈与宽恕。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着多重危机,因此迫切需要治愈、宽恕和上帝的仁慈。在社会、政治和全球层面,人类渴望“通过正义与仁慈创造持久和平”JPII 2001,no. 15)。《圣经》中多次提到上帝的宽恕、仁慈的治愈和新生的经历。然而,从神学上讲,它从来没有像《何西阿书11:8》那样直接表达出来,当上帝的心随着自己同情心的迸发而“转变”时,上帝也“回心转意”,为根植于宽恕和怜悯中的、根本的灵修转变铺平道路,为所有人打开了尊严、治愈和新生的源泉。

 

  由于特殊的优先权、误导性的观念和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和时代精神的不平衡甚至错误的总体方向,我们的生活在很多方面都受到错误决定的影响。这既发生在个人层面,也发生在大规模的(“一次性的”)社会、经济、政治和强大的媒体制度。可怕的困境和后果不得不由数以百万计的普通无辜者承担,或者像人类世的恶劣生态灾难的后果那样,由我们的子孙后代承担。《圣经》明确指出了这些错误决定和发展的原因:以色列(和今天的人类)一直在逃避上帝、我们真正的起源、造物主、身份和未来,这为所有人带来悲惨的后果。“一个人可以在其他地方(而不是在耶和华那里)实现自我、独立和更轻松,这种根深蒂固的错误信念从何而来?”(埃莱奥诺尔·贝克1987:38)。

  面对以色列顽固地拒绝上帝的意志和计划,先知何西阿记录了上帝对这一现实的历史回应,这是在神圣洞察过程中表达出来的、来自上帝中央处理机“内部”的答案,反映了他的留意之心。早些时候,所多玛和格莫拉已经被摧毁,或者在当代,“上帝告诉我要结束伊拉克的暴政”(乔治·W·布什,引自迈克阿斯克尔,2005)。在后一种情况下,先知以赛亚的话肯定是适用的:“因为我的意念,非同你们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们的道路——耶和华的圣言。”(《以赛亚书》55:7-8)。《何西阿书11》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更好地理解所面临的挑战。

  面对任性的以色列人,先知何西阿敢于宣称上帝的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一种“精神转化”,一种本初的“转变”。先知何西阿代表耶和华说:“我回心转意,我的怜爱大大发动。”(《何西阿书11:8》,《新约及早期基督教希腊文大词典》第24卷)。诚然,在《何西阿书11:8》中,我们能够瞥见“上帝在寻找某种方法来避开他在圣约咒语中所承诺的回应时心中的痛苦(《利未记》26,《申命记》28)”(安德森/弗里德曼,1980:588)。

  希伯来语动词הפךHPK“翻转”经常被用来“描述平原城市的‘倾覆’”(安德森/弗里德曼,1980:588)。但是现在上帝自己的心“倾覆”了、“颠倒”了,当上帝谈论他自己时,他说:“我的心倾覆过来反对我自己(נֶהְפַּ֤ךְ עָלַי֙ לִבִּ֔י)”——德语字面翻译为:“Mein Herz stülpt sich um gegen mich/我的心倾覆过来反对我自己”——就好“像相反的拯救意志和毁灭意志给了耶和华一个自相矛盾的思想,而这种思想正在优柔寡断的辩论中肆虐。”(安德森/弗里德曼,1980:588-589)。

  德语版“Einheitsübersetzung”()翻译了重要的圣经段落《何西阿书11:8》

  “Mein Herz wendet sich gegen mich, mein Mitleid lodert auf ”()

  “我的心转而反对我,我的怜悯爆发出来。”(tr. of EŰ by FG

  “我的内心在畏缩;我的仁慈变得温暖而温柔。”(NRSVCE

  נֶהְפַּ֤ךְ עָלַי֙ לִבִּ֔י יַ֖חַד נִכְמְר֥וּ נִחוּמָֽי: (BHS)

  感谢上帝,他的同情心和仁慈的怜悯在神圣洞察过程中占了上风。何西阿的神学预言很明确:即使以色列和我们误入歧途,上帝的爱和怜悯仍然存在。上帝不会报复和毁灭,而是不断地寻求宽恕和治愈。阿方斯·戴斯勒敢于写下“耶和华转向他的初恋”。(戴斯勒,1985:50,tr. FG)。

  我们知道,上帝的仁慈的真正顶点发生了,当圣道,他唯一的爱子,残忍无辜地死在十字架上,嘴里还说着宽恕的话,甚至尽孝道并产生了一个新的社区:“耶稣见母亲和他所爱的那门徒站在旁边,就对他母亲说:‘母亲,看你的儿子’。又对那门徒说:‘看你的母亲’。从此那门徒就接她到自己家里去了。”(《约翰福音》19:26-27)。这种转变改变了世界,并在我们自己的时代继续改变它。十字架成为所有文化和世代的生命之树。“要解开天父仁慈的手,必须要有被刺穿的手。”(雅克·马里坦,引自戈麦斯:2017:10)。从他被刺穿的心脏流出的血液和水滋养了所有历史在崎岖不平的“暴力之路”上的必要转变(洛芬克,2000)。全人类都必须从上帝的仁慈的历史顶点中学习,因为所有人类的仁慈“都是由上帝的仁慈建立和召唤的”。(阿方斯·达拉普)。

  学习《何西阿书11:8》中上帝转变的灵修榜样,并遵从上帝的仁慈和宽恕标准,这不仅与神学反思有关,而且具有最大的伦理实践、社会和政治意义。2001年9/11事件后,教皇若望保禄二世不断警告世人避免仇恨情绪和报复军事行动。在他的题为“没有正义就没有和平——没有宽恕就没有正义”的著名的2002年世界和平日致辞中(发表于2001年12月8日,距9/11事件发生不到3个月),教皇写下了以下预言性话语,其灵感来自于神圣仁慈概念:

  “宽恕首先是个人的选择,是违背以恶报恶的自然本能的一种内心的决定。这种决定的衡量标准是上帝的爱,尽管我们有罪,他仍将我们吸引到他身边。最好的例子就是基督的宽恕,他在十字架上祈祷:“天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知道这不是他们想做的”(Lk 23:34)。[……]相比之下,拒绝宽恕,尤其是当它有助于延长冲突时,将会在人类发展方面造成高昂的代价。资源被用于武器,而不是用于发展、和平与正义。人类因不能和解而遭受了巨大的苦难!因为不能宽恕而耽误了进步!和平对于发展至关重要,但只有通过宽恕才能实现真正的和平。[……]宽恕不是一个可以立即理解或容易接受的建议;在许多方面,它是一个自相矛盾的信息。事实上,宽恕始终涉及为了真正的长期收益而遭受明显的短期损失。暴力恰恰相反。选择它是为了获得明显的短期收益,但它往往会导致真正的和永久的损失。宽恕似乎是软弱的,但它需要极大的精神力量和道德勇气,无论是在给予它时还是在接受它时。它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我们,但实际上它使我们拥有了更充实、更丰富的人性,更加焕发出造物主的光辉。”(若望保禄二世,2002年世界和平日致辞(2001年12月8日),第8-10段)

  在伊拉克的案例中,我们用了20年的痛苦来吸取这个教训。但是,我们仍然呼吁所有人日复一日、一代又一代地“学习上帝的仁慈”,齐心协力实现这种根本的灵修转变,以摆脱暴力、仇恨和报复,学习见证上帝将这些负面情绪转化为仁慈。红衣主教沃尔特·卡斯珀认为,“仁慈是福音的精髓,也是基督徒生活的关键。”(卡斯珀,2017)。仁慈与慈善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是“所有美德的‘形式’,也是它们的母亲和协调者”(戈麦斯,2017:4),天使博士认为,仁慈可以简单地定义为“对他人遭受的苦难的同情——compassion miserae alteriusSTh,II-II,30,1 ad 2)。”(引自:戈麦斯,2017:4)。有时,仁慈需要,甚至必须有效地保护最弱者以及那些被恐怖分子或犯罪的独裁者残忍且不公正地攻击的人,甚至在必要时需要使用武力。这与圣托马斯·阿奎那的评估一致,即必须根据“慈善的后果”严肃评估正当防卫的情况(S.Th. II-II,q.40)。

  寓言“仁慈的父亲”(《路加福音》15)中已经实现了上帝的仁慈的实际运作,寓言讲到,他给了小儿子第二次机会,实际上是给了他进入新未来的“新生”。“只是你这个兄弟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们理当欢喜快乐。”(《路加福音》15:32)。在这种情况下,希伯来语中一个表示同情和怜悯的词是רַחַם/רֶ֫חֶם reḥem/rāḥam,这个词在所有闪米特语中都很常见,意思是“同情”和“子宫”或“舔”(斯米安·约弗雷,2004:438)。在阿拉伯语中,“rahima的意思是‘仁慈、怜悯、心软。’”(斯米安·约弗雷,2004:439)。圣经中的词语 רַחַם/רֶ֫חֶם reḥem/rāḥam表示“整个女性生殖器(子宫、外阴、阴道),尤其是作为人类生命起源的场所。”(克伦霍尔姆,2004:455)。在大多数旧约经文中,名词 רַחַם/רֶ֫חֶם reḥem/rāḥam“子宫(子宫/外阴),即孩子从受孕和出生之间发育的地方”。(克伦霍尔姆,2004:456-457;另见《约伯记》24:20;参阅《以赛亚书》49:15)。然而,在神学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是,“只有耶和华,仁慈的造物主,从一开始就创造并塑造了一个有子宫的女人,这子宫只有他才能打开或关闭,就像他不断地打开或关闭母亲大地降生和多产子宫的天堂大门一样。”(克伦霍尔姆,2004:457)。当一个女人能够孕育出新的人类生命时,遵循智慧造物主的赐予生命的仁慈的总体计划,事实上,所有人类都被呼召在他们的生活中学习和见证上帝温柔的怜悯,因为通过宽恕与和解,上帝的怜悯具有转变性的治愈潜力和“孕育”新生命的潜力。如前所述,这种仁慈转变的顶峰发生在上帝之子的道成肉身中,“因我们神怜悯的心肠[διὰ σπλάγχνα ἐλέους θεοῦ ἡμῶν],叫清晨的日光从高天降临到我们身上。”(《路加福音》1:78)。在《新约》的希伯来语译本中,σπλάγχνα ἐλέους 使用了בְּֽרַחֲמֵ֥י חֶסֶד berāḥamē ḥesed,字面意思是“温柔的怜悯”或“赋予生命的怜悯”。(希伯来语-英语新约2009)。

  圣徒和忠诚的基督徒在独特的历史背景下追随他们的圣召时,理解并见证了这种赋予生命的转变性仁慈。我只需要提到匈牙利(图林根州)的圣伊丽莎白或上帝的圣约翰等先驱者,他们通过连锁医院和新的临床方法引发治愈、仁慈的全球转变,并真正实现“新生命”的诞生,更不用说长期的后续世俗调整和社会变革。我们还应该提到由阿西西的圣方济各或圣多米尼克·德·古兹曼发起的教会革新。

  同样,罗耀拉的圣依纳爵和他的同伴的皈依和榜样——也是在教会面临巨大挑战和危机时期的实际回应——是拿起上帝的仁慈治疗火炬的延续。我确信,这种仁慈的转变描绘了圣依纳爵的传记,他通过找到“万物中的上帝”,将人类的所有努力奉献给“更伟大的上帝荣耀”,以寻求更深入地辨别上帝的慈爱和治愈的存在。依纳爵的灵修和反思培育了完整个人——身体、思想和灵魂——形成富有同情心的“为他人服务的芸芸众生”,促进了全球正义、和平与对话方面的治愈“转变”,见证了上帝的持续和仁慈的存在和转变。耶稣会专注于教育事工,意义最重大的事件是实施了第二次仁慈灵修工作(“指导无知者”),它的宗旨体现在尊重对话、共享学习、共同成长的精神中,真正地见证了上帝转变性的仁慈(ad maiorem Dei gloriam)。

 


弗朗茨·加斯纳, 澳门圣若瑟大学


参考资料

  • Andersen, F., and Freedman, D. N. (1980). Hosea. The Anchor Yale Bible, Volume 24. New Haven/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 Beck, E. (1987). Gottes Traum: Eine menschliche Welt: Hosea – Amos – Micha, Stuttgarter Kleiner Kommentar, AT 14, 2nd edition. Stuttgart: Verlag Katholisches Bibelwerk GmbH.
  • Bons, E. (1996). Das Buch Hosea, Neuer Stuttgarter Kommentar Altes Testament 23/1. Stuttgart: Verlag Katholisches Bibelwerk GmbH.
  • Darlapp, A. (1969). “Mercy”, Sacramentum Mundi, Volume IV, ed. Karl Rahner et al. New York: Herder and Herder: 10-11.
  • Deissler, A. (1985). Zwolf Propheten Hosea – Joel – Amos, 2nd edition. Würzburg: Echter Verlag.
  • Gómez, F. B. (2017). Mercy, Love, & Holiness: A Pilgrim’s Notes. Manila: University of Santo Tomas Publishing House.
  • John Paul II. “No Peace With Justice. Not Justice Without Forgiveness”. World Day of Peace Message 2002 (Dec. 8th 2001). www.vatican.va (access: July 26th 2022);
  • Kasper, W. (2014). Mercy: The Essence of the Gospel and the Key to Christian Life. New York; Mahwah, NJ: Paulist Press.
  • Kronholm, T. (2004). Art. “רָחַם reḥem רֶ֣חֶם rāḥam רַחְמָ֖הֿ raḥmāh ” [female womb, belly, compassion, mercy], in Theological Dictionary of the Old Testament, Vol. XIII, ed. G. Johannes Botterweck, Helmut Ringgren, and Heinz-Josef Fabry, tr. David E. Green. Grand Rapids: Willia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 454-459.
  • Lohfink, N. (2000). “The Road from Violence”. Idem: Church Dreams. Talking Against the Trend. Translated by Linda M. Maloney, N. Richland Hills: Bibal Press: 89-108.
  • MacAskill, E. (2005). “George Bush: ‘God told me to end the tyranny in Iraq’. President told Palestinians God also talked to him about Middle East peace.” The Guardian. 7 Oct 2005.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05/oct/07/iraq.usa [access July 24th 2022].
  • Simian-Yofre, H. (2004). Art. רחם rḥm / רַחֲמִים raḥamim / רַחוּם raḥum / רַחֲמָנִּי raḥemānî [to have compassion; to have mercy; to have pity, to love, to fondle / mercy, pity, compassion / merciful, compassionate / compassionate]. In: Theological Dictionary of the Old Testament, Vol. XIII, ed. G. Johannes Botterweck, Helmut Ringgren, and Heinz-Josef Fabry, tr. David E. Green. Grand Rapids: Willia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 437-452.
  • St. Thomas Aquinas (2006). Summa Theologiae. Volume 35: Consequences of Charity, II-II, 34-46. Latin text, English translation, Introduction, Notes, Appendices & Glossary by Thomas R. Heath, OP.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The Hebrew-English New Covenant (New Testament) (2009). Powder Springs, GA: Hope of Israel Publications, 2009.

按此瀏覽PDF版本